人才活水来沃野满目新
2023/3/14 来源:不详年6月27日,安徽省太和县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里热闹非凡——
“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院子里,全国人大代表、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和乡亲们围坐一起,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多年来,徐淙祥屡创省小麦、玉米、大豆单产纪录,带头研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如今,其儿子徐健也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回村从事种子和农技研究,成为一名“新农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徐淙祥祖孙三代的薪火相传,是我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鲜明印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助力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创新,让一支总量庞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尖兵在田野间扎根、生长,让广袤乡村成为农业农村人才各展其长的热土。
徐淙祥(右一)和儿子徐健(左一)、孙子徐旭东(左二)在安徽省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产攻关示范田里查看新品种作物生长情况。
1
改革体制机制优化人才环境
科学合理的人才制度体系是农业农村人才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管人才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下,我国农业农村人才引进、培育、选用、激励保障制度等多方面内容不断创新,推动农业农村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引来人才活水,扩大人才增量。引才政策持续发力,让各类人才下沉一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年、年,中央组织部先后出台《“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管理方法》《博士服务团工作管理办法》,累计选派21批博士服务团共名成员到西部地区服务,培养17批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深入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累计选拔招录4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三支一扶”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从发挥人才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完善人才管理政策等方面发力,吸引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政策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
“基层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专家服务基地给我们打开了专家资源的‘富矿’。”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说。近年来,山东省建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与“双招双引”挂钩联动机制,将基地招才引智的成效作为基地设立、“双招双引”考核重要指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人才,搭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等为平台引才聚智,同步推进人才奖补、项目支持、成果转化、税收减免等。一项项给待遇、给实惠的政策、一个个脚踏实地的工程项目,用制度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让乡村成为就业的高地、创业的热土。
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河北省高碑店市南辛庄村农民、高碑店市农民技术协会会长祖茂堂在展示他选育的小麦品种。时爱民摄
优化人才队伍,盘活人才存量。十年间,各地持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育力度,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取土的田块要选好,代表性要强,不要取根下的土,深度和量要根据树冠大小确定。”每年桃花绽放之际,浙江金华市金义新区源东乡东叶村的桃林就成了桃农专业培训的实践课堂,来自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的专家不定期到现场讲解知识。数据显示,金华市目前累计认定省级农民田间学校39个、省级农业教育实训基地6个,平均每年受训的农创客、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等群体共1.5万人。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强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培训,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自年以来,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民培育工作作出部署,与此同时,我国先后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到村任职、按照大学生村官管理的选调生示范培训等。数据显示,截至年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约万人;截至年年底,全国高素质农民规模超过万,超过50%的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逐步上升。
从扩大增量到盘活存量,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培育主体人才、支撑人才、管理服务人才3类10支人才队伍,并明确以“三分、三创、三促”总体思路接续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以体制机制“破土”,在新的“赶考”路上引导更多人才在乡村建功立业。
2
壮大人才队伍打造雁阵格局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年12月,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全国农业科技人才工作交流会暨中国农业科学院第五次人才工作会议上表示。
十年来,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壮大。从躬身田野、为黑土地“盖被子”的李保国到扎根山区、带领群众迈向丘陵山区“以农富农”之路的赵亚夫,一大批潜心科研、躬耕田野的农业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书写着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创新答卷。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达到7.23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高级职称占比超过37%;农业领域新晋两院院士46人、长江学者40人。
“我是在洞庭湖畔土生土长的农家女。”这是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湖南岳阳海泰栀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莉的自我介绍。年,杨莉带领农民成立海泰栀子专业合作社,带领湖区农民发展栀子种植产业脱贫致富,至今已带动户农民入社、推广栀子种植面积20多万亩。
杨莉在为海泰栀子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发工资。资料图
十年来,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育加速,许多像杨莉一样的致富带头人,以家庭农场、合作社为纽带,助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数据显示,截至“十三五”,我国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达到万人。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金山村的发展是我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金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源上任第一天,向村民郑重承诺。近年来,贵阳市突出“治穷”选能人、扭住“治乱”选硬人、着眼“振兴”选贤人,选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为村党组织书记。
十年来,乡村治理人才选优配强。各地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拓宽选人渠道,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推动驻村第一书记、“新乡贤”“大学生村官”等人才队伍投身基层治理建设,利用自身人脉优势、信息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乡村产业发展、法治建设、社会工作、村居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或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力度,下好基层治理“一盘棋”。
来到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忘忧农场,黄花盛开、芳香四溢。忘忧农场成立于年,是由30位返乡创业的青农倾力打造的振兴乡村成功样板项目。他们中有退伍军人、人民教师,也有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在这里,青农们聚力聚智,将忘忧农场打造成集精品种植、科技研发、产品销售、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创业文化产业基地。
十年来,农业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不断涌现。在山旮旯建企业、带村民脱贫致富的张明富,硕士毕业回乡创办家庭农场的刘沈厅,打出“贵三红”辣椒品牌销路的胡广芬……越来越多返乡创业人员用坚持、专业和热爱在农村挥洒汗水。与此同时,农村电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农民开始“触网”,“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的场景随处可见。
从科技排头兵到致富带头人,从乡村治理“领头雁”到返乡创业能手……十年风云际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正在沃野上茁壮成长。
3
激活人才动能服务三农大局
走进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青山绿水间藏着大大小小的文创作坊,琳琅满目的民族手工艺品陈列其间,不时可见工作人员在作坊中为游客讲解蜡染等工艺品制作知识。
十年前,这里是“寂寥”的偏坡——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择业,人才流失严重,空有生态资源优势和丰富的特色民俗文化,无法转化为发展优势。
如今,偏坡布依族乡吸引乡贤能人、专家学者、专业技能人才以技术入股、承包项目等方式示范带动,建成11家文创作坊、工作室,让“布依文化”变成“美丽经济”,让曾经的贫困乡蜕变成为“贵州省乡村振兴示范乡”。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类人才走向田野、深入一线,各展其长,一个个创业项目破土而出、拔节生长,一幢幢房子改换新装、焕发光彩,一批批游客流连忘返、络绎不绝。在宁夏固原,是专家服务团誓拔穷根的决心,在黄土上探索出一条山绿民富共赢的绿色脱贫之路;在广东潮州,是“潮州老农”与“小潮农”的薪火相传,带领全国水稻高产区的农民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跨越;在四川成都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是“外引内培”的农创客以竹海茶山明月窑为依托、用文创赋能休闲农业,打造出农旅融合发展的“明星村”……
人才队伍建设与三农发展相互成就、同频共振,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助力农业农村人才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用之能成,让人才优势不断转化为让田野生机勃发的源头活水。
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大村农民、陵水兴罗果蔬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方瑜在果园察看龙眼长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秀萍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步入崭新时代,一系列乡村人才振兴计划陆续出台,助力农村人才“雁阵”扩大、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年起,农业农村部创新谋划“顶天”“立地”两个重大人才工程,“顶天”即围绕打造农业领域战略人才力量,实施“神农英才”计划,每年遴选支持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人才,打造一支农业农村战略人才队伍,带动农业科技实力提升;“立地”即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每年每县培育10名、全国培育2万名“头雁”,5年打造一支10万人的“头雁”队伍,带动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
未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农村将进一步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与抱负的广阔舞台,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将接续自立自强的磅礴伟力,使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群贤毕至、活力无限。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刘云
图片:除署名外来源新华社
监制:高雅编辑:王思言(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