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设计小罐茶
2023/6/6 来源:不详文|石灿
编|园长
天近黄昏,下了高铁,从黄山北站乘车约莫10分钟,两座硕大的乳白色方形建筑出现在车窗左边。走进大门靠近建筑,庭院式道路上散漫着粗粝砂石,松树和枫树都沾裹着湿热的水蒸汽,踏步园区参观,像在逛美术馆。七月高温,新安江与横江相汇徽州河谷,不一会儿,人的皮肤也湿黏起来。
山川与河流构成安徽省黄山市独有的地理环境,19世纪便有徽州商人于此研制茶品兜售全国。作为徽文化和徽商发祥地,如今,黄山每天都在向全世界输出茶叶,年上半年,黄山市出口茶叶2.5万吨,直接把安徽省送上全国茶叶出口量的第二把交椅。
小罐茶正是在一座历史悠久、茶业经济发达、茶文化浓郁的城市边缘地带,构筑起了一座新式超级工厂。它距离市区1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亩,于年12月破土动工,总投资达15亿元。一期工程的四座乳白色建筑于年竣工,分别是研发办公楼、生活休闲楼、生产智造楼和智能物流楼。它们在年正式投产使用。
另一个世界里,小罐茶更被人熟知。年,因营销标签被互联网舆论“围殴”,导致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不得不重新审视茶行业和这次创业,结论是加速新品上市,构建公共沟通体系,打开天窗说亮话,与茶行业、全社会对话,祛除神秘感。
年6月,杜国楹在黄山超级工厂进行了一场盛大的直播演讲,直面质疑。效果明显,起码网络上对小罐茶的认知不再只是情绪指责,而是从直播中看到了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的具体运作实体。直播的长尾效应蔓延到茶业商界,预约前来参观工厂的人越来越多,杜国楹经营多年的事业,好像“成了”。
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杜国楹跌跌撞撞走过营销、产品主导的商业世界后终于明白一则道理:一个伟大的商业组织不是靠术决定的,而是靠道——价值观。但要把价值观落地,必须有高效的生产方式与坚实的组织体系。
小罐茶非常擅长整合与利用商业资源进行创新。它与百度AI、IBM合作研发智能化生产设备,动用明星资源参与品牌营销,寻得顶级设计师落实美学畅享,深度介入全国多地茶区创建现代化茶厂……它们全部指向“科学做茶”体系的构建,所有要素都服务于小罐茶的价值主张。
这导致小罐茶像是被“设计”出来的现代化产物,囊括四海智慧,聚于一身之中。而小罐茶工厂体系是杜国楹价值观驱动下的一场浩大实践,也是人类商业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集各家所长合力诞生的新物种。因为,不论把小罐茶放到茶行业,还是智能制造版块,甚至是美学设计领域,都能找到立足之地。它什么都像,但似乎又不完全像,一种全新的形态令人好奇又着迷。
杜国楹的“产品美学”
杜国楹有两间办公室,一间在北京,一间在黄山。
黄山办公室位于工厂园区研发办公楼二层东北角,古朴简约,干净利落,两块长方形玻璃做窗,日出东方朝霞入,日落西方暮色升。杜国楹有深夜久居办公室的工作习惯,两块大窗户也便于他根据日色安排工作节奏。
此外,从左边窗户望去,能清晰看到生产智造楼与智能物流楼;从右边窗户望去,园区内的茶园和生活休闲楼进入眼帘。由内而外,从小及大,均是工厂施工前设计好的布局。
黄山超级工厂的余人分布在工厂运营、设备运维等岗位上,产品设计、市场公关、电商销售、新品研发等部门留在北京。北京总部坐落于朝阳高碑店地区,共7层办公室,每个部门办公区的楼层装潢风格都不同。这也体现着这家公司的文化复杂性。
市场公关部办公区是沉稳中式风格,新品研发部主要工作区是简洁风格,电商销售部工位更接近互联网公司风格,唯独设计部门最特别。设计师的办公环境好似往水泥墙凿了个洞,走进去,暖光暗沉,墙上、办公桌上、电脑上散落着各式各样的设计图和包装样品,像市井杂货间,也是灵感之地。
大部分公司的业务发展均基于创始人的战略选择,创始团队的经历和想法显得尤为重要,小罐茶亦如此。设计部门直接承接着杜国楹美学理念的执行、落地与想象。创业20多年来,杜国楹从没有在任何一个项目上降低对设计美学的要求。这点执拗在业内向来有名。比如有一次,杜国楹上午在广州开会,下午才回到酒店,远程与远在北京的设计师连线开会,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早上7点才结束。这既是美学苛求,也是极度勤奋的体现。
我们从成长轨迹中寻找他身上色彩的来源。
杜国楹的第一个20年与父母一起度过,传统严肃家风,让他十分恐惧父亲权威,经常通过考第一名缓解来自父亲的压力,获得即时的安全感。这反而塑造他凡事争第一,执拗、自律又反叛的性格特征。他热爱教育事业,师范学校毕业进入学校教了两年化学课,但工资低,萌生离开的念头。他迈出父辈传统体制路径,从河南到天津,年7月15日开启营销生涯,广告效果颠覆他过往所有认知,成为彻头彻尾的营销主义者。
3年,他收购一支研发团队,从产品研发着手,并在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工业设计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产品力,正式进入人生的产品时代,好记星、E人E本、手机都在实践营销与产品结合的理念。随着杜国楹步入不惑之年,困惑却袭来:人的一生到底要怎么度过呢?年6月20日,杜国楹开始上山寻茶,正式迈出小罐茶的第一步。
每个阶段创业的项目类别、涉及领域均不相同,但杜国楹进入市场的逻辑只有一条:倒做——先识别用户、识别需求、识别场景后,再寻找解决方案、设计产品、制造产品。在更大的商业逻辑中,小罐茶从下游消费端出发,布局中游工业端,建设上游茶园,以“倒做逻辑”整合全产业链。
杜国楹对商业的认知大多得益于通读西方管理学、设计学、营销学、产品学方面经典书籍,然后把学到的理论落地到本土化创业实践中,由此积累经验。其中,杜国楹在原研哉的出版书籍《设计中的设计》里记牢了一个道理:设计为需求服务。
创立小罐茶时,杜国楹拥有近20年的喝茶经验,见过很多传统大包大罐的茶叶包装方式。这种方式决定了喝茶时,人要伸手去抓茶叶的行为,显得不卫生。他很受不了这个动作。即便进入小包茶叶时代,还是解决不了茶叶被压碎的问题。
年10月,杜国楹团队找到担任过TOTO、电通公司设计总监的日本新锐设计师神原秀夫。他谈了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并希望从神原秀夫身上找到一些新的解决方式和思路。但除了确定4克一包的最小计量单位之外,外包装到底做成什么样,他们都没有答案。一年多时间,神原秀夫做了8版方案,都没能令杜国楹满意。
第九次,杜国楹携带设计师团队一起去东京,与神原秀夫当面开会。开完会,杜国楹很沮丧,因为还没有答案。直到有一天,杜国楹在东京的商场里逛街,无意中看到一家雪茄店的雪茄铝罐包装。这给了他灵感。经过三稿修改,确定最终方案。
它轻,却有着极高强度;它坚,却有着极强塑造性;关键的是,它非常安全和环保,铝罐和铝膜都能很好的实现回收再利用。从此缔造出了这个颜值与实用性俱佳的小罐。
好茶是活的,但空气、光线、水分、外力、手触都会悄无声息地破坏这种活性。小罐茶首创铝罐在线充氮保鲜工艺,彻底隔绝来自空气、阳光、水分、外力和手触对茶叶的侵害,确保好茶不氧化、不吸味、不受潮、不破碎,好茶能更长久保鲜。(大红袍,白毫银针,普洱茶除外。)
小罐是产品形态,标准化才是内在精神,统一美学塑造统一品牌共识、4克茶保证重量和价格统一、每罐茶叶都经过深度加工制作……这些都是系统化思考后的结果。
黄山超级工厂设计始末
黄山超级工厂的诞生,是中国茶业的一次跨越。它外形像盒子、打印机、DVD,坐落于黄山市经济开发区,工厂园区整体风格简约明了,厂房、办公、宿舍和茶园标本区分布交错,乳白色与绿色构成了主色调,中庭设计与钢筋混泥土,映射着设计师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化道路的追觅与探索。
杜国楹历来对美学设计要求极高。苛刻的审美要求让他把超级工厂视作一款产品去打造,而非传统工业厂房。如果你足够了解杜国楹,工厂还隐藏着他对未来的野心与渴望。但让谁来实现呢?年,小罐茶团队找到一位叫胡哲的顶尖设计师。
胡哲戴着一副眼镜,个子很高,头发棕黄,话语腔调爽朗。年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毕业后,他辗转德国、美国求学,并在全球最大建筑事务所之一的RMJM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8年归国,他以建筑设计为切口,把中国传统哲学思考、欧美艺术文化、工业文明发展、音乐文学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他如今是启迪设计集团高级副总裁、总建筑师、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启迪设计前身为创建于年的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曾与贝聿铭先生合作过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业内名头响亮。
小罐茶找到胡哲时,总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启迪设计,刚在北京成立分公司。小罐茶是他们的第一个客户。
“那时,有好几家在竞争小罐茶的设计标的,大家都很厉害。”胡哲坐在北京胡同的办公室里,向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回忆起关于黄山超级工厂的设计往事。“在小罐茶高管面前宣讲比选设计方案时,我们拿着几个模型小板块就去了,别的设计院都是在电脑上按照草图画3D、SU模型、渲染图。他们(小罐茶高管)觉得我们与别人不一样,我们阐述设计理念和想法,一直讲到了晚上。”
胡哲也是在该阶段听到了关于小罐茶更多的故事。杜国楹一开始不懂茶,但他懂品牌。他抓住了茶业有类无品的痛点。“类”,好比大红袍是一个茶叶品类,围绕大红袍的品牌有上千个,但哪个好、哪个坏,普通消费者无法辨识。没有品牌,工艺技术还主要依附于小农经济模式。最后,杜国楹提出品牌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下场进入茶行业。
“我觉得这帮人挺有理想的,他们想把工厂做成一个产品。”胡哲说,工厂产品化意味着在工厂主体自身就得追求品牌调性,美学要求不低,成本也不低。
海外求学、工作经历让胡哲对“工厂产品化”的理解更为深入。他参观过美国福特汽车智能工厂。它是美国采取制造业回归本土后的新理念落地样本,工厂建筑既要外观优美、低碳环保,又要高效智能、产出持续。加上工业革命4.0的理念指引,建筑设计师不得不考虑工厂建筑与工业城市的共生关系。
“我跟老杜聊了一下,他说这个思路好,还从没有听说过工厂能这么做的。”胡哲回忆道,“他很兴奋。”
只是,落地过程曲折,胡哲怎么都找不到合适的建筑形状,设计不出图纸,进入不了审核竞标流程,工厂就没法开工。
一天夜里,胡哲突然收到杜国楹发来一张画有圆形罐子的图片,也就是小罐茶铝制包装罐。胡哲根据草图,设计了一张圆形建筑图,计价工程师按照图纸计算出的施工价格高达20亿,成本超出预算太多,只能舍弃掉该方案。
杜国楹绞尽脑汁,胡哲也焦头烂额。期间,也有其他设计师登门拜访,与杜国楹商议设计稿,还是没能落槌。两个月后,杜国楹决定把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的设计工作交给胡哲。
两个月间,胡哲也没闲着,接到任务后,仅仅用一个星期便拿出了一套设计方案。他拿着简单的纸板模型在杜国楹面前阐述,道出他对工厂的美学理念:“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美到让人想要触摸。”杜国楹最终选择9块白色模型建筑、棕灰色底板相衬托的园区设计方案,终于,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的形状有眉目了。
胡哲当初拿去提案模型,刺猬公社拍摄
目前小罐茶黄厂超级工厂一期工程建筑模型,刺猬公社拍摄
年12月28日,工厂破土动工。当年,小罐茶用租借厂房搭建的生产线制造产品,零售额突破10亿元。超级工厂比原计划迟一年竣工,年,工人们把原有设备从米外的老工厂全部搬至新工厂安装完毕,按下启动键,属于小罐茶的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走进园区,环绕生产智造楼的水榭进入眼帘。它保证了建筑的整体观赏性,倒映出工厂乳白色外观,显得更为轻盈美丽。新城市主义强调工厂与城市的融合,工厂的开放性很重要,但考虑到外部人员进入工厂可能带来的风险,水榭给工厂建筑起到了一定的隔离防护作用。
生产智造楼和智能物流楼通过一个连廊打通。走进生产智造楼,一楼是小罐茶展览大厅,观众可以从中了解中国茶历史、小罐茶企业文化。跟随电梯登上二楼,进入到展览过道,小罐茶精制流水线在8.4米高的玻璃窗前一览无余。过道是设计师团队按照海底世界的通道进行设计的,体现了小罐茶对透明精神的追求与落地。
园区建筑均为白色,既参考了徽派建筑的主色,也有美国白派建筑的熏染。优质材料给胡哲大胆的想法提供了物质支撑。考虑到外形形态,他把建筑墙身弧形角度由1.0米改为0.6米,涂上防护剂为了让白色保持干净且不变色,局部干净利落,使得外观看上去更薄更纯净,整体条线清晰。
胡哲很崇敬世界极简主义代表人物约瑟夫·亚伯斯(JosefAlbers),他著有极简主义作品《向正方形致敬》系列和《变化形式/土砖》系列。“线条简单,但构图非常优美,颜色变换很有美感。”胡哲说,这就是他设计黄山工厂的主要创意来源,“向方形致敬”。
但创意并非完全取自西方,中国哲学中的方圆哲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胡哲在传统方形基础上,用圆形倒角取代了正方形的直角,使得建筑简单而细腻。整个园区景观也采用圆角形式,布局呈方形,生产智造楼、研发办公楼、生活休闲楼均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圆角建筑,与小罐茶主产品的圆形融于一体。
形式与理念得到统一。
黄山工厂精制除杂流水线
撕开金色铝制包装小罐上印有纹路的封口膜,将白毫银针茶叶倒至杯中,倾入沸水,静候几分钟——一杯清香回甘的茶水诞生了。塑造者是高端中国茶品牌小罐茶。
相比于产品,大众更熟悉它的广告。前往安徽黄山途中,刺猬公社在北京南站的广告牌上看到闪烁的几个字:“中国10大名茶,小罐茶,10位制茶大师联合敬献。”
此行目的便是探究,在哪儿制作小罐茶?
秘密藏在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里。
经初制工厂加工后的茶叶被运输至小罐茶超级工厂,会暂时被拉进仓库存放。此时,初制茶叶尚不能直接进入精制流水线,需由黄山工厂品质保证部茶叶评审专员对茶叶进行抽查。
他们把茶叶叫做“料”。该部门派出专业的“来料”检验员抽调茶叶,并对运输茶叶的货车环境进行检测,把抽取的茶叶送往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农残、重金属等指标。
马丹妮是该部门的一名成员。她是山西运城人,年硕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加入小罐茶品质保证部,任职茶叶审评专员,日常工作主要是对茶叶来料、成品进行检验与审评。
“有一份国家标准叫《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8)》,那里面详细规定了对茶叶外形、内质的描述要求,有好几十页。”马丹妮会在评审报告中写明茶叶原料的各项指标,“比如外形可以表述紧细、紧结、显毫,色泽就是黄绿、绿黄,香气类型是甜香、花香,浓描述滋味内含物丰富、收敛性强。”
参考指标不完全来自茶行业,还有食品行业。品质部门对每批次茶叶按照国标送检,达到国标要求。为此,小罐茶黄山工厂拿到了ISO质量管理体系、ISO2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FSSC2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4项认证,在质量和安全标准上均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
审评报告中初制茶叶的所有数据达标,才能被传送带送至车间的杂质清除环节,茶叶初制工厂能清除掉茶叶80%的杂质,剩下的工作交给超级工厂,由AI除杂机器人(AIPurifyingRobot)精准除杂。
AI除杂机器人(AIPurifyingRobot),受访者供图
小罐茶与IBM合作研发的AI除杂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系统自学习模型算法,通过GPU图像运算,精准识别茶叶中的杂质,并将识别的杂质信息转化为坐标值,利用机器人将杂质快速精准地挑拣出来。
来自不同产区、不同类型的茶叶,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工艺技术不同,车间工人会根据具体茶叶类型,提前向AI除杂机器人输入具体的工作参数。一台机器人每天可以完成公斤毛茶的筛拣除杂工作,相当于50~60个挑茶工的工作量。这是茶叶装罐前的最后一步除杂工作,不容闪失。
茶叶顺着传送带进入全自动灌装生产线。这条生产线实现整箱自动上罐、自动除尘、自动进罐、自动上茶、自动称量、自动灌装、自动充氮、自动封口、自动修边、自动检测克重。只见茶叶和罐子“哗哗”流动,一分钟就能让除杂后的散叶变为80罐茶叶,每罐称量精度达±0.2g。
自动灌装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小罐封口完毕。
它来到岔路口,一条路叫全自动10罐装盒机,高速SCARA机器人和机械视觉双重定位技术,让它们迅速进入输送、装盒、合盖环节,产能盒/小时。另一条路叫全自动20罐装盒机,每个小时产出盒茶叶。
大型纸质包装盒被一个叫拆码垛机械手的智能大手臂抓举,放到流向无人化自动立库的输送带上。
拆码垛机械手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大纸盒进入无人化自动立库前,仓库物流部运维工程师许锦梅已经在黑色笔记本电脑上盯着它。7月,她特别忙,因为工厂已经在生产中秋节的货,上游对接从生产线传过来的箱子,然后把箱子安然无恙、准确无误地送往下游发货环节。
“在黄山超级工厂里,数字化仓储物流和包装也是在茶业领域的首次使用。”小罐茶研发中心设备研发负责人朱雪松说。许锦梅在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我认为最大的价值是让现在的作业更加流畅,让设备和现场作业更加协调。”
许锦梅是黄山市黟县人,毕业于苏州市职业大学,在其他城市工作近7年后,于年加入小罐茶,在仓储物流部任职运维工程师,主要职责是协同厂家进行仓储物流相关自动化项目的建设工作,并保障该项目的顺利落地。
无人自动化立体仓库,受访者供图
立体仓库看似庞大单一,实则非常复杂,而且很多设备是单独为了黄山超级工厂设计生产制造的。它有21米高,自动化机械手臂在仓库之间来回穿梭,刺猬公社站在两栋楼之间的通道上观看作业过程,强大的压迫感和赛博朋克的超现实感扑面袭来。
但在许锦梅的眼中,诺大的仓库已经形成立体图像。她把手中的电脑视作遥控器,调控自动化机械手臂,定位、移动、选择,迅速把货架上任何一箱货物摆到她面前,然后扫描箱子上的身份条形码,把它传输到工厂分拣口,搬运上货运车厢。
自此,茶叶在黄山超级工厂的旅程,随着货车驶出工厂大门便结束了。它们会被运送到全国各地近0家小罐茶销售门店,最终送达用户手中。
凤庆工厂初制茶流水线
云南省凤庆县茶农把采获的新鲜茶叶卖给茶商,茶商驱车把收来的茶叶运到凤庆县东部经济开发区一座现代化工厂,工人把一车车茶叶再运往高效运转的流水线车间。
首先,它们得“洗个澡”。鲜叶被放到滚动的履带上,四周喷洒出来的水浇灌在鲜叶身上。鲜叶水洗是工业作业领域的常规操作,但在中国茶行业,尚未得到大量推广。因为洗容易,除水很难。洗叶与除水均在履带上完成,温度过高,时间过长,茶叶就会失去活性。
凤庆小罐茶工厂探索的解决方案叫多层履带式结构,茶叶在履带上滚动,最大程度与气流接触,精准控制设备内部的温度、风速、气压和气流组织形式。洗完澡后的鲜叶,完好如初。
小罐茶这套独家研发的鲜叶水洗工序,并不是简单地用水去进行漂洗,而是在原叶加工前进行除杂。因为,采摘的原叶不可避免地会掺杂灰尘、砂石、绒毛等杂质,在原叶到达工厂后,先洗去杂质,然后进行快速无损伤除水,这套除杂水洗工序不仅不会破坏茶叶的原有质感,还能满足后续洁净化生产的需求。
茶叶来到流水线萎凋环节——枯萎凋零。以往的萎凋工艺需要制茶师在机器和人工合力下,通过双手判断茶叶的萎凋情况。但现在,智能机器能够完全模拟和复刻大师的制茶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滇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成仁站在机器面前,按照自己平时的经验操作,近红外在线检测仪在一旁学习,采集茶叶的水分、茶多酚等数据,控制主机运行速度、风机工作时间,将经验复刻出来,智能决策,指导生产。
萎凋结束,茶叶进入揉捻环节。揉捻是制茶工艺的重要工序,对萎凋的茶叶揉捻过程中,茶叶细胞组织经过破坏,茶汁外溢,加速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过程,为茶叶形成特有的内质奠定基础;同时,揉捻采用强烈挤揉、卷曲等作用方式,塑造出美观的外形。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一台揉茶机。机器全身铁质,高约厘米,属于典型的“臼井”式揉茶机,以蒸汽为动力,连续对茶叶揉捻。它制造于日本,年由福建省福安茶叶改良场引进并使用,是中国茶业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的重要见证物。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一台揉茶机,刺猬公社拍摄
迈入电力时代,手工揉捻机与电力揉捻机共存,需要制茶师凭借经验感知力度,并查看揉捻之后的条索,以判断揉捻时间是否足够。传统揉捻机通常会有空揉及突然加压的情况发生,导致茶叶的断碎率高且条索不完整。
百年过去了,现代揉捻机早已从蒸汽机时代迈入智能化时代,速度更快,效果也更接近人的经验。这台揉茶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却见证了中国茶业兴衰的一抹光彩,如今,静静地矗立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展厅里,向过往的行人展示历史。
距离它公里外的智能化揉捻机,可以精确记录张成仁在不同时间段需要的不同压力值。即便张成仁不在场,它也能完美还原其动作。理论上,一个人能管理十几台机器,揉捻出的茶叶条索更完整、漂亮、紧致,大幅提升了茶叶揉捻效率。
原因是小罐茶的数字化揉捻机创新应用了“压力实时在线感知技术”。小罐茶研发中心设备研发负责人朱雪松解释说,设备在揉捻过程中实时调整压力,压力大会自动抬高,压力小会自动向下加压,能做到秒级的精准压力反馈和调整。这不仅解决了空揉的问题,还能保证揉捻时压力的稳定性。
智能发酵机更是如此,上料斜输、发酵时间、打散速度、反转速度等数值,保证温度、湿度、含氧量,能预测出茶叶、色香味的变化趋势。
最终,各个生产环节的智能设备和传感器,汇聚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一体化监控系统),通过该终端,所有数据都清晰可见。它就像一台随时在线的大脑,能对每个环节进行流量和时间的动态匹配。
制茶大师不会亲自制作每一罐茶,因为他们的经验已被智能化继承,而他们则以产品经理的角色身居幕后,把更多精力放在茶叶新品研发上。
朱雪松自年入职小罐茶以来,产能需求一再扩大,他一直在寻找落地茶行业的机器设备扩大生产,但“国内的市场、企业远远满足不了小罐茶的设备生产需求,我们下决心在工业化层面去开发一些专属设备,以满足小罐茶。”这导致小罐茶工厂里的设备大多是根据需求专属定制的。
市场上,红茶的品类很普遍,云南、贵州、福建、安徽、湖北、江西等省份均有消费习惯,其中,又以云南红茶最为典型。“滇红茶的整个制作工艺流程非常有代表性,它的加工环节、所应用到的设备在其他的品类中是或多或少都能用到。”朱雪松说,“比如绿茶、乌龙茶都有揉捻环节,把这条滇红线作为我们的试验基地,而它的一些技术可以嫁接到其他品类生产里。”
目前,小罐茶的工厂格局中,有凤庆、安溪、休宁、武夷山、横县、勐海6家初制工厂,1家黄山超级工厂。不同工厂承担的角色和主要任务也不同。黄山超级工厂是小罐茶全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紧密衔接了上游茶园、中游初制工厂以及下游消费市场。安溪工厂打造土壤改造、植物保护、茶园养护的样板;休宁工厂面向全行业,打造快节奏工业化流水线;武夷山工厂主打茶叶新工艺研发。
凤庆工厂生产出的滇红茶叶被称为初制茶,它们会被集中运往远在公里外的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
尾声:让茶工业化走向“微妙”之处
“目前公司工业化、连续化、自动化已经基本实现,智能化还在探索中。”朱雪松说,智能化非常依赖学术界的力量,这件事前沿性强,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型探索。
年,朱雪松在小罐茶北京总部第一次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称:中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春旺。他是工学博士,主要从事茶叶生产机械装备、茶叶品质信息智能感知技术研究,拥有“工夫红茶连续自动化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等科技成果。
第一次见面,大家聊的话题都很大,但朱雪松觉得董春旺是科研机构里面有独到想法的人,“这个人做一件事情能够落地,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学术层面。”第二次见面是年4、5月份,朱雪松去中茶所见董春旺,关于茶业智能设备开发的话题越聊越开心,促成后面产学研合作的立项与后期设备开发。
目前,国内茶行业数字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用杜国楹的话说,数字化制茶设备就是“工业化新基建”。新基建过程中想要实现数字化,一方面靠设备制造,另一个方面靠实时数据的采集和读取,也就是通过传感器实现设备层面和控制层面的衔接。
“让传感器实现茶叶成分的在线识别和感知,非常难,我们在这个领域大概花了三个茶季、将近两年时间,才有了初步的成效。”朱雪松和董春旺科研团队一起探访过国内很多传感器生产厂家,拜访了一些国内的院士、科研院校。选择传感器时,在识别技术、数学模型等方面都做了很多尝试。
安霆和杨崇山是董春旺曾经带过的两位硕士研究生。安霆读硕士时,便跟着董春旺一起去云南凤庆县待上半个月。他们在流水线上的萎凋环节取走茶叶样品,通过光谱把样品自动扫描,把光谱数据记录下来,暂时保存到液氮里,每隔1个小时就要检测一次,“一般在晚上进行,要熬夜。”
制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萎凋就得至少7、8个小时,为了增加水分衰减的梯度范围,一次试验至少要持续12个小时以上。“主要是为了模型的准确性。”安霆补充说。他们会把茶样保存到液氮里冻干,带到杭州继续检测茶叶的理化成分。
根据采集的现场实时数据,安霆在电脑里构建出数据模型,对水分和其他关键成分做预测。连续给模型输入新数据,让它自己去学习,最后,安霆针对模型运行的结果,对茶叶萎凋过程中的关键理化成分进行预测。
众所周知,制茶大师做茶过程中,完全依赖自己的经验,行话叫“看青做茶、看天做茶”。张成仁在现场时能做出符合小罐茶要求的滇红茶,他不在现场的时候,怎么生产呢?
安霆参与的这项研究就是要应用于茶叶萎凋环节,安装在流水线上的近红外水分在线检测和感知系统能判断鲜叶实时水分变化,机器判断水分含量符合标准后,就可以自动从萎凋环节进行到下一个揉捻环节,完全自动化进行。
安霆和杨崇山相继从年、年进入中茶所后,才开始深入了解茶。“我去到茶研所才发现,茶有这么多种类、这么多工序,能做出不同的味道。”杨崇山说,他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气体”。
他受到医学领域的研究启发——人体中呼出的气体包含着反映身体各器官生理/病理状态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可以作为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的依据。“基于这个启发,我现在也在尝试通过检测茶叶的挥发物(主要是香气)来判断茶叶质量。”
“表面的东西比较容易实现,但涉及到茶叶深层次的专业知识,要解决肉眼看不到的物质才是难点。”在传统茶叶转型道路上,学界研究力量深度融入到产业,并得到落地,朱雪松格外开心。
凤庆工厂生产线的研发理念很超前,研发过程中朱雪松也面临了一些内外部的压力。过去,茶行业没有实现真正的自动化大规模生产,自动化生产线要么是以参观接待为主要功能,要么是连续化、自动化程度不够。
顶着压力,他和团队一直守在凤庆工厂,与张成仁一起做设备研发,第一年便投入生产,而且品质标准符合小罐茶的要求,“这是我们的一个惊喜。”
与朱雪松见面时,他时常提起杜国楹在6月的那场直播。
“直播后收到不少业内同行的反馈,有些茶企说他们也要建工厂,要以小罐茶黄山工厂为起点标准来建。”他言表于情,乐滋滋的。
朱雪松从医药行业孤身进入茶行业,终于看到向上攀登的新台阶。他觉得这个趋势很好,至少说明小罐茶在工业化这一块带动了行业的发展进步。
“如果只有我们一家企业在工业化路上披荆斩棘会很吃力;能有其他茶企和我们一起齐头并进、共同去探索前沿的东西,那一定会给行业带来非常大的进步。”这既是朱雪松的野心,更是杜国楹的壮志。
小罐茶分别在北京总部和黄山超级工厂都设置有一面介绍中国茶历史的文化墙,起始公元前年,讲述中国茶的源起,结尾是现代化茶企小罐茶嵌入时代浪潮的案例介绍。寓意十分明显:企业组织只是这群人的价值载体,他们躬身入局,实干兴业,试图在历史长河中烙印出一枚具有时代意义的商业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