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绅儒士参与修建生祠活动,明确了在地方
2023/9/25 来源:不详官绅、儒士与普通民众相比,他们是地方社会的知识精英,不仅在地方社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又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因此,由他们在地方上倡导修建生祠是常见之举。
他们通过参与修建生祠这一宗教活动,不仅领导、参与地方公共事件,不仅在当地知识精英分子中构建了“地方认同”。同时,在建立生祠的过程中,知识精英对生祠碑记以及地方志的历史书写,层累的塑造了地方上共同的“历史记忆”,进一步明确了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知识精英地位。
蔡叆(-),字天章,号洨滨,河北省宁晋县百尺口村人,生性聪慧,九岁能文,嘉靖八年()进士。蔡叆一生有三位老师,第一位是他中进士前遇到的晋县张恒山先生。第二位是他中进士后结交的关学传人韩苑洛先生,他们无论是品德还是学问,都对蔡叆产生了重要影响。嘉靖十年(),韩苑洛出京任山西巡抚,蔡叆不能继续跟随学习。但蔡叆遇到了他的另一位老师湛若水。
嘉靖十四年(),蔡叆回京因上谏言事不合皇帝口味,被关狱中,又因他曾论吏部要官,受到诬陷,以此论罪,被罢劾为民。直到嘉靖十九年(),他才被召,但蔡母康氏去世,需守丧,不能赴任。两年后,经部院多次催促,他二次入京,改任河南道御史,不满两月,因为他秉性刚正,依法办案,受到奸刁官吏的多方中伤,因罪于嘉靖二十二年()再次罢官为民。
蔡叆回乡后,受三位老师的影响,热心家乡教育、公益事业,善举种种,“教授生徒远近来学者三百余人,建书院于洨水之阳,置赡田三十顷,以给生徒。又置赡田以给乡里,族党冠婚祭葬之需,修文庙养济院以暨古人,坟墓于洨水上,建石闸三,以通水利,皆有碑记”。同时也把弘扬甘泉学说当作自己的学术追求,以传播、弘扬师说为己任。
于是,嘉靖二十六年(7),“在城外文桥东洨水之滨中,兼置赡田二千亩,收租以供读书之需”,建洨滨书院弘扬湛学。洨滨书院内有景泉堂,从堂名便可看出,蔡叆对他的老师湛甘泉的敬仰之心。以及息存堂,堂内刻有湛甘泉寄送来的《息存箴》。息存堂后建一小亭,名“养真亭”,亭内矗立着镌刻湛甘泉先生应蔡叆之请撰写的《洨滨书院记》。东楼是庖厨斋舍,西楼是蔡叆住所及藏书楼。西楼北边是“三先生祠”,祭拜蔡叆的三位恩师:湛甘泉、韩苑洛、张恒山。
在洨滨书院建立之际,蔡叆的第一任老师张恒山已仙逝,但韩苑洛68岁、湛甘泉85岁,都还在世。所以可以说“三先生祠”是蔡叆为他的两位老师建立的“生祠”。其中为何未用生祠这一词,或是为了规避当时的阿谀奉承之风。抑或是湛甘泉与韩苑洛均未在宁晋县任职。再者书院祠堂出现“生祠”与书院祭祀规制不符。虽未直接称为“某某生祠”,但建立书院的行为亦表达了地方士绅参与地方治理、构建地方集体记忆与地方认同的努力。
洨滨书院中的地方知识精英
康熙《南城县志》载:“儒学所构,其资诵习有限,于是别有出于官司创造者,谓之书院、社学、小学。出于士人自构,不闻于官司者,谓之书屋。”可知,在明中期后,私学化倾向显著,根据书院不同的创设者又可分为私学与官学。洨滨书院由蔡叆倡建,用以改善乡里风俗,宣扬“学派”,属于私学。
陆文衡言:“往时缙绅公会雅集,团坐一处,讲求时事得失,咨询地方利弊,凡衙门积蠹大恶,皆耳而目之,谒当事,侃侃指陈,或公函条议,当事虚心采纳,以故上下之情通,而梓里蒙福,蠹恶亦有所畏惮”。可以看到,官员致仕或因其他原因在乡有权参与地方政务的方式有三:一是亲谒当事,指陈地方得失;二为公函条议,从中罗列自己的看法;三为公会雅集,缙绅相聚一处,议论地方利弊,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蔡叆通过他的官绅身份,使洨滨书院的建立成为当时地方上由他领头的公共事件,《赵州志》载蔡叆“及晋摧再退于乡也,几二十年亦深造而道充,乃曰成已,而不成物非诚也,于是构洨滨书院设科而受徒焉。”我们可以看到蔡叆欲借洨滨书院为生员聚徒讲学,以形成“湛学”的影响力;同时,亦可在宁晋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其次,地方官也积极参与到洨滨书院的建立之中。洨滨书院碑记是由当时任宁晋县知县陈棐撰文。这是因为地方教育、文风兴衰是一方的脸面。当时学宫衰颓,宁晋县知县陆愉就曾修葺学宫:“修举废坠于学宫之敝陋”,邑人在重修庙学记中也记到:“宁晋亦仕国也,菁莪蔚兴弦歌为治,其由来尚矣,丁亥春,予自江南督学归谒庙,见正殿坠瓦飞鸳,风穿雨湿,两庑斜欹交撑,皆岌岌有欲仆状,明伦堂仰见星日,乡贤名宦诸祠栋宇摧折宫墙之内,鞠为牛羊刍牧之场”,官方学校名存实亡,地方官吏只好借助于书院兴学来为自己支撑脸面。
再者,书院不仅是地方上的教育中心,也成为地方社会和知识份子、生员的活动中心。明代末第或初第之时的士大夫多通过结社、讲学、致仕讥讽朝章以鸣高。而生员却可以通过在书院再次进修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品行、声望,他们作为“四民之首”的身份地位也可以进一步提升。
同时,通过在洨滨书院碑记中积极地刻上自己的姓名,不仅表达了对“湛学”的认同与追求,也让他们在地方的“学风”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地方的事物。因此可以说,生员在积极参与地方事物的同时,也有挑战国家功令的意味。
洨滨书院在建立之前和建成之后都受到了各方知识精英的称赞。因为各方知识精英也在寻求地方社会的认可,这对此后仕宦生涯很难有进步的非进士出身和未出仕的生员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各方知识精英对洨滨书院大加称赞亦是因为这与他们的利益追求相符合,他们将此作为得到地方认可、与地方加强联系的策略,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