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起,十几位穿着军大衣的人蹲在地上,

2023/5/27 来源:不详

生活节奏越是迅捷多变,众生饮食越是辣麻重口。缓解压力,释放纠结,全民麻辣烫!清淡的东西,早已无法带得起躁动身躯的内部循环。倒是眼下一部电视剧,降低了娱乐漩涡里歪风邪气指数,雾霾减淡。原来竟是酱菜一坛!

新鲜时令蔬菜,食盐腌渍,成咸菜坯,再经压榨或用清水浸泡,拔出咸菜坯中多余盐分,第一阶段小结。随后转入二次“沉浸”,用黄酱、甜面酱等酱制,使酱中糖分、氨基酸、芳香气等渗入咸菜坯中,地道完美“酱菜”成功。

酱菜不问南北,只管小碟品香。如今的北京品牌,“六必居”战拔头筹。六必居始于明代嘉靖,历经四百多年,八宝菜、包瓜等酱腌菜,醇香经久不衰。六必居之“六必”相传是这样的,“黍稻必齐,曲糵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年“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进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知“酱菜”前,咸菜也是伴随六零后群体,一路坎坷而来。初吃咸菜,好像是儿时上托儿所,集体吃早饭,一碗玉米糊糊旁边,佐餐的那一碟小咸菜。

在物质匮乏年代,疙瘩头,撇拉丝,雪里蕻(红),家家儿不能缺。小学三四年级那会儿,记得有一年正月一二,京城下了一场厚厚的雪,爸妈各骑一辆自行车,父亲二八车,母亲二六车,我倒坐我爸自行车后座上,趁着雪亮路灯,穿街走巷,缓缓骑行。

七拐八拐,来到一栋两层简易筒子楼跟前。锁好车,进楼梯,敲房门。一位阿姨开门,我跟着父母进屋,经过短暂大人之间互相“介绍”,得知这趟串门儿,是给工厂里爸妈的同事拜年。当时应该是晚上六七点钟,正赶上本家儿吃晚饭。一间十多平米屋子,昏黄灯光下,有一张很低的小饭桌,全家五口儿人围坐在一起,每人手里端着蓝边瓷碗,每人一双竹筷子,碗里是米饭,但是,我好奇的是——一盆儿油渣炒雪里蕻,使得不大的餐桌,变得开阔无比。

一筷子米饭,一筷子炒雪里蕻,大人小孩吃得,看着感觉喷喷香。爸妈的这位同事,说给您大公子也来尝尝,还真给我成了一小碗,学着他们的样子,一筷子炒雪里蕻,一筷子米饭,东北大米掺和粳米,夹杂雪里蕻咸香,奇妙的饱足感,唇齿留香。

不管是油渣炒雪里蕻,还是高碑店豆腐丝炒雪里蕻,雪里蕻一直归为冬季主菜。不过,吃酱菜的体验印象不清。唯有一次,泰山顶上吃酱菜疙瘩的传奇经历。

那年,某日夜里十点多,一班人马加入了攀登泰山茫茫大军,一夜无话。次日凌晨,队伍抵达泰山,观日出还差半个时辰,于是我们在距离日出“打卡地”一步之遥的一处被风的平台,避风歇脚。

四下里寒风渐起,十几位穿着军大衣的人,蹲在地上围合一圈,副队长发给每人一个馒头,三四个酱菜疙瘩,每人也都各自撕了几大片,就这么蹲着吃,馒头是冰凉的,酱菜疙瘩片子也是冰凉的,嘴里嚼着凉凉的两种食材,也没人说话。又累又饿,又凉又咸,一顿“寒食”之后,兄弟姐妹们倒是斗志昂然起来。

大清早儿还不碰香饽饽,只因老太太还差一碟宝塔!翻译下,宝塔菜就是著名的、非遗的甜酱甘露。一道老北京“国粹级”酱菜小品,纯北京吃主儿,为啥都离不开呢?秘密在平淡之中。酱菜在发酵过程中会催生乳酸菌,对几乎所有人都亲和,更有助消化、调节肠胃功能。开胃鲜美,营养丰富,长期家备,一年四季都能上桌。《芝麻胡同》里的“沁芳居”,说的是不是“六必居”的故事,不大紧要,反正看得美!免不了北京正品酱菜,不得顺势火他一把?

讲述北京独特历史、人文、故事,《芝麻胡同》京腔京韵,局气厚道。老字号商业沉浮传奇,百姓人家儿社会转型人情故事,胡同里外小人物身上家国大义,围绕“沁芳居”酱菜园子层层铺开。怎么看,都是一道清淡爽利清粥小炒。地道,养人!

从《四世同堂》开始,《大宅门》,《贫嘴张大民的故事》,《五月槐花香》,《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再到《芝麻胡同》,重温街坊邻里,回味亲情孝悌,反思商道、家国情怀,京味儿剧集或许能让90后之后的后生们,除了模仿嘻嘻哈哈、遗传柔美迷离之外,还能懂点赞中国人的规矩、礼数、情义。

人生百态。寒暑交替。地头儿刚摘得的嫩瓜,蘸酱吃,小鲜!脆生生的一根儿黄瓜,腌了、泡了、酱了,越嚼味道越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