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和张作霖刀兵相见,少帅难救败局,伤
2023/12/4 来源:不详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作者:戴着口罩去抄底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袁世凯小站练兵,虽然没有挽回清朝灭亡的结局,却孵化了一支在民国时期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北洋新军。袁世凯去世之后,北洋新军内部开始出现分裂,几个主要将领带领自己的军队,在各个省份占据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表面上,北洋新军的所有势力仍然服从于北京的调遣。这段时期,北洋军阀主要被分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个主流派系。年,三方势力不断发展,并趋向于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分明。同年7月14日,三方军阀为了争夺北洋的领导权,发生了一系列的军事冲突。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和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在北部的天津北京附近,进行了激烈的争斗。直皖战争发生的三个月前,直系和奉系刚刚达成联盟。吴佩孚准备十分周全,在战争爆发前两个月,他就已经将军队主力从衡阳地区调遣到河北保定。虽然段祺瑞也提前将徐树铮的西北军队调遣到北京附近,但西北军队战斗力低下,并且段祺瑞指挥不力,未能够起到未雨绸缪的效果。7月14日,战争在河北高碑店、琉璃河、涿州地区爆发,双方军队沿着京津铁路和京汉铁路互相对峙。仅仅5天时间,以段祺瑞为领导的皖系军阀便迅速溃败。溃败之后,他便直接无缘掌控北京的北洋机构。虽然这场争斗历时只有5天,但它决定了北洋机构的走向,对后期各方军阀局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直系奉系成功将北京收入囊中,但在权力的分配上却又互相争斗。张作霖作为奉系军阀的将领,他主动推荐和日本有密切往来的梁士诒担任“内阁总理”,但直系不同意,二者出现了矛盾。直系和奉系的矛盾激化之后,直系的将领吴佩孚认为,张作霖的一系列行为是叛国、卖主求荣,所以,吴佩孚公开与张作霖翻脸。张作霖毫不示弱,在年4月份发动了直奉战争。1、奉系的第一次败北战争初期,双方军队在长辛店、固安、马厂都有不同规模的遭遇战,张作霖和吴佩孚也都分别到达各自战争的最前沿了解情况、亲临指挥。吴佩孚将自己的主力部队调遣到奉系军队的侧后方,借炮兵的长距离大杀伤性优势掩护主力部队向奉系军阀的侧后方不断运动,然后出其不意,在侧后方发动攻击。这样的军事行动使得张作霖猝不及防,受到前后夹击的奉军无力还击。在5月4日,奉系军队的第16师惨败而归、主动投降,奉系暂编1师从丰台地区向后撤退。这直接导致奉军在西线的进攻处于完败的局面。2、吴佩孚诱敌深入,奉军再度失利吴佩孚获得了初期的胜利之后,趁热打铁,积极采取军事行动。老谋深算的他指挥前线的部队不断向后撤退,这也是他诱敌深入、放长线钓大鱼的战争企图。奉系军队正中吴佩孚的下怀,在直系军队不断后退的过程中,奉系军队一路紧逼,最终误入了吴佩孚的包围圈。吴佩孚在敌人进入包围圈之后,命令部队两翼包抄将奉系的主力全部包围,猛烈进攻。奉军在前线又一次吃了败仗,然后铩羽而归。虽然两次交手之后,双方仍然呈现对峙状态,没有分出绝对的胜负,奉系也没有投降。但奉系军队已经大势已去,军心动摇,将领和士兵士气低下。虽然两次失败之后,奉系新上任的第二梯队司令张学良浴血奋战,但未能力挽狂澜、反败为胜。这恰恰也是张学良第1次在大规模战斗的前线做指挥,但却以带兵全线撤退而告终。3、秦皇达签订停战协定这场战斗,使得奉系军队元气大伤,最终能够完整归队、顺利撤退的有生力量也只有张学良和郭松龄所带领的第二方主力。奉系的东西线主力伤亡超过万人,有许多士兵临阵倒戈,有近5万人被直系军阀所俘虏。同年的6月18日,双方军阀代表在秦皇岛地区签订了停火协定,将山海关作为军阀势力的分界线,规定奉系军阀不得跨过山海关以南,这也成为第一次直系奉系战争的最终结果。虽然,第1次直奉战争签订了停战协定,划分出了明确的界限,但这并不能够确保双方一直处于和平状态,因为三方势力都有共同的目的——不断壮大吞并对方,所以第一次直奉战争所签订的停战协定,只是使得局面得到了短暂的保持。两年之后,第二次更大规模的直奉战争,才真正决定了整体北洋军阀的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