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高碑店 > 高碑店特产 > > 房子,不值得

房子,不值得

2023/6/6 来源:不详

白癜风怎么控制扩散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24/4662967.html

过去几年,国家多次提到“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想法,我认为,这是对过往城市化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修正。

过去提到城市化,国家的思路一直是希望走中小城镇化道路,让人口像撒芝麻一样均匀分布在全国各地城市。

一方面为了全国均衡发展,减少地区和城乡差距,另一方面也能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避免交通拥堵、房价过高、空气污染,资源紧张等各种大都市病。

但这并不符合全世界城市化的真实发展路径,老百姓()会用脚投票,否定这种思路,人口还是在拼命往大城市挤。

所以现在修正为做大做强都市圈,把人口从撒芝麻变成“总量分散,区域集聚”,方便大城市落户,以跨市域的长距离轨道交通为主要工具,打通城市圈内的交通网。

这样哪怕生活中心城市的周边,也一样能享受中心城市带来的便利,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在少数几个大都会的中心区域。

当然,北上广深这四座超大型城市,因为人口总量已经饱和,还是要疏导。

说白了,就是从忽悠大家去“小城市”,变成忽悠大家去“大城市边上的小城市”。

平时大家听来听去都是大北京、长三角、大湾区,其他地区小伙伴既没钱也没资格买这三大都市圈内的房子,除了眼红,还想分一杯羹呀,那今后全国遍地开花的都市圈,是不是都能上车呢?

别急,冲动是魔鬼。

看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纲举目张,直切要害,今天已不是10多年前只要买房就能坐等数钱的时代了,归根到底是由于下面两个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大前提:中国已完全进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红利基本消失,年轻人生育意愿难以提升,未来总体上房多人少。

小前提:劳动力人口从增量争夺时代进入存量争夺时代,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将越来越明显。

农村被小城镇吸,小城镇被中等城市吸,中等城市被大城市吸,大城市被北上广深吸。越是处于这条人口流动鄙视链底层的地区,以后卖不掉的风险越大,房子越不值得投资。

结论:万平方公里内绝大部分房子,可以自住,但不再值得投资。

要深入理解这个结论,得先理解“城市群”、“都市圈”和“同城化”的区别。

最早出现的人文地理概念是“城市群”。

记得我中学地理课本上提过,世界级城市群有5个:

美国东北部沿海城市群(华盛顿-巴尔的摩-费城-纽约-波士顿);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户);

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多特蒙德-法兰克福);

英伦城市群(伦敦-利物浦-曼切斯特-伯明翰)。

后来提出我们也要努力建设三个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唐”是唐山,后来改为京津冀)。

世界六大城市群

可以发现,城市群的概念范围非常大。

比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从最东边的千叶到最西边的神户,直线距离公里。

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从最北边的波士顿到最南边的华盛顿,直线距离超过公里。

五大湖城市群最夸张,从最西边的芝加哥到最东边的蒙特利尔,直线距离超过公里。

从世界地图比例尺看,的确这些城市都挨得很近,但从地区或城市地图角度看,就会发现这几个城市离得还是有点远。

就算有新干线,东京人去大阪也算出远门了,没事不会一天到晚跑大阪。

从经济地理角度看,或许两座城市在产业布局上能形成一定的协作互补,但从居民生活工作上看,双方还是各过各的,互不相干。

后来从生活地理角度出发,就出现了“都市圈”概念。

城市群里可以有N座中心城市,但都市圈里一般只有一座(偶尔会有两座),其他城市都像卫星一样,拱卫这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同心圆结构的城市生活圈层体系,所以叫“都市圈”。

比如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东京都市圈、洛杉矶都市圈等,范围就要比“城市群”小很多。

我国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也可以看成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迷你版。

再比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东北城市群”,就是个很尴尬的概念。

北到齐齐哈尔,南到大连,光直线距离就将近公里,没啥实际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只有其中的“沈阳都市圈”,从沈阳市中心到本溪、铁岭、抚顺、辽阳这四个地级市的直线距离都在60公里内。

沈阳都市圈

按照官方提出的说法,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而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所以都市圈包含在城市群内。

划重点:“1小时通勤圈”,也就是以目前的交通工具,1小时内是否能从周边小城市进入中心大城市。

人类对通勤时间的承受是明确的极限值。

因为人类的作息是以一天24小时为周期计算的。

去掉1/3睡眠,1/3工作,只有1/3时间可以用来吃喝玩乐睡觉赶路。

如果上班路上就要超过1小时,来回2-3小时,相当于休憩时间的1/3都在路上,会大幅降低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

虽然国家强调都市圈要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但我认为都市圈≠同城化

比如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提出“1+7”战略,但上海周边这7座城市到上海的真实通勤时间,都不太可能控制在1小时内。

国家现在提出的“1小时通勤圈”概念,是以高铁运行时长为标准。

按照最高时速公里计算,哪怕中途要降速停站,公里内的车程也能在1小时内完成。

比如上海虹桥站到杭州东站的距离是公里左右,中途一站不停只要45分钟,就算停靠三站最长也只要1小时6分。

但我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不可能都正好在高铁站隔壁,所以两头都要再靠市内交通摆渡。

而高铁站也比一般地铁站大很多,光是在高铁和地铁之间步行换乘,排队过高铁安检,再排队检票到站台候车,都必须提前预留时间。

加上市内通勤还可能遇上堵车或地铁故障,这些都要提前预留时间。

以我的经验,这些通勤过程中的摩擦时间,至少30分钟。

再加上高铁不像地铁,随到随走,必须提前买票,遇到周末可能还抢不到票,如果当晚没买到票,要么只能就地住酒店,要么只能高价打车回去,都是额外成本。

我有个朋友,家住苏州园区,前年在上海找了份工作。

苏州园区站到上海虹桥站的高铁只要24分钟,原以为这么点时间,同城化妥妥没问题。

但他从家里到苏州园区站,且不说坐公交,就是自己开车去,最快也要15分钟,因为上海很大,虹桥站下高铁后,还得换两部地铁,花上45分钟才能到公司。

再算上摩擦时间,单程通勤时间最少2小时,一天4个多小时都耗在路上。

而且把高铁、地铁、汽油和停车费都算上,一天光通勤费就要多元,一个月通勤费都可以在上海租房了。

他也想过直接开车上班,但外地牌照早晚高峰不能进外环内的高架,根本没法直接开到上海市区。

就算想拍上海牌照也又贵又难拍,就算拍到了,交通顺畅也要1个半小时才能到公司,遇上高速高架堵车,就没准了,可能反而会迟到。

再说开车上班,光汽油费和买路费,通勤成本只会更高。

所以坚持一年多后,实在身心俱疲,他向公司提出辞呈,还是回苏州找工作了。

苏州园区到上海市中心直线距离不过70公里,尚且如此,更别说上海大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了。

所以我认为,同城化都市圈城市群。

哪怕高铁只要半小时,实际通勤时间也肯定超过1小时,光有高铁不够,必须得有地铁直连。

地铁虽然速度慢,停靠站点多,但可以大幅减少两头摩擦时间。

我们可以把房子买在地铁站边上步行5分钟的距离,而公司也很可能就在市中心地铁站边上步行5分钟的距离,而且地铁随到随走,跨市域的长距离轨道交通,往往站点间距长,运行速度快,只要保证坐地铁时间不超过50分钟,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1小时通勤圈。

比如上海地铁16号线,开往最偏远的临港新城,全长60公里,从始发站滴水湖站到终点站龙阳路站(上海内环),全程12站,耗时56分钟,如果坐大站车,耗时46分钟。

实际生活中,跨市域的长距离轨交往往都会遭遇明显的潮汐现象,也就是早高峰往主城区的列车挤到爆,晚高峰往新城或周边城市的列车挤到爆,每天通勤体验都是一坨屎,所以另一个计算方法是看开车时长。

早高峰的上海地铁站

开车是完全点对点的直达交通,只要不是交通特别拥堵的情况,走高速或城市快速路,想要一小时内搞定,最远距离也是60公里。

所以我认为,到都市圈中心城市市中心的直线距离在60公里内,是我们买房的最大半径,我称之为“投机圈”。

之所有叫“投机圈”,是因为如果你买的房子离市中心正好卡在60公里,虽然能勉强形成同城效应,但终究还是有点远,保值性会弱一点,是没房票或买不起主城区的购房者的无奈之选,投机性更强。

对北京来说,从天安门画个半径60公里的圆,最远能触及到的只有北三县,廊坊、固安、涿州的大部分地区,外加一小部分天津武清区。

北京周边

至于更远的环京地区,包括天津主城区、保定、雄安、霸州、高碑店,以及北京北部的密云、怀柔、延庆山区,都不太可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和北京实现完全的同城效应。

最多就是平时在北京租房,周末坐高铁回天津老家休息休息,所谓的“都市圈同城效应”,都是开发商吹出来的美梦。

注意,我说的是“现有技术条件下”。

汽车性能再怎么提高,高速公里的最高限速也很难大幅提高,就算高铁速度从公里进一步提高到公里,也差异不大。

只有科技出现划时代的重大突破,比如马斯克梦想的管道高铁,或者科幻片里经常出现的人类研制出反重力引擎,汽车能在城市上空自由飞行,平面变立体,交通拥堵问题被彻底解决,我上面说的这些买房逻辑才会被真正打破。

管道高铁,预计速度将超过km/h

对上海来说,从人民广场画个半径60公里的圆,最远只能触及昆山和太仓,连嘉兴和南通都在圈外。

对广州来说,传统意义上的主城区(人民公园)和珠江新城都可以作为城市中心,这个圆画出去,东莞和佛山几乎全境都在势力范围内。

对深圳来说,最西可以从前海开始画,最东可以从福田中心开始画,那东莞、惠阳、南沙、中山、珠海的大部分地区都在这个半径内。

但惠州主城区在圈外,深圳人最喜欢买的大亚湾(惠阳),只有最西边红树林公园一带入围,大亚湾中东部地区在圈外。

珠三角都市圈

把广深的“投机圈”合在一起看,交集在东莞和南沙。

对成都来说,以天府广场为中心,这个半径能把广汉、简阳、德阳、什邡、都江堰都包含进去,其中只有德阳是地级市。

成都都市圈

但要注意,成都只是二线城市,60公里半径投机圈的投机风险,明显高于北上广深。

换句话说,成都的城市能量,很可能不足以辐射到那么远,实际买房时,最好距离上再“打个折”。

其他二线城市以此类推。

放眼全国,今天在两个大城市之间已形成比较紧密的同城效应的,只有广州和佛山,在可预见的未来,东莞的临深片区和深圳也会形成紧密的同城效应。

广佛同城协调发展规划图

再看得更远一点,也只有郑州-开封和长沙-湘潭-株洲这两个城市圈能形成比较强的同城效应。

从郑州二七广场出发,半径60公里能把大半个开封包含进去,但洛阳、许昌、平顶山、新乡都包不到。

郑州大都市区

所以所谓的“中原城市群”,最安全的投资只有郑州一地,别无分店,而且还是郑州的中心城区。

如果胆子非常大,想投机一把,最远也只能投机到开封。

而长湘株三座城市本身就非常近,尤其是湘潭和株洲,已基本形成同城效应。

但这个都市圈最大的问题是长沙自身还不够强,自顾有余,辐射不足。

如果距离武汉市中心30多公里的地方有这么两座卫星城,长期看会更有投资价值。

当然,60公里半径是口袋缺钱情况下的无奈之选,更好的选择是半径30公里内的“刚需圈”。

半径30公里,差不多能到达北京六环、上海郊环、成都六环一带,也就是公认的主城区(北京五环、上海外环、成都四环)之外的“刚需聚居区”。

讲真,北京六环到国贸上班也已经超累了,但穷人买不起市中心,又不甘心真跑隔壁城市买房,所以这个刚需圈(苦逼圈)就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海为例,9号线上的九亭、泗泾、洞泾,11号线上的南翔、马陆、嘉定新城,17号线上的徐泾、赵巷,8号线上的浦江,18号线上的周浦,都是典型的“刚需圈”,上海本地穷人和外来奋斗入门中产的聚居区。

但真正有钱人买的最能保值的房子,其实是距离市中心15公里内的“投资房”。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三四五环和上海内中外环的长度都差不多,而且北京五环和上海外环到到市中心的距离,都在15公里上下?

因为15公里内的通勤距离,用汽车、地铁、甚至小电驴等城区交通工具,人们不会有太过痛苦的感觉。

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的有钱人不会对嘉兴、惠州或廊坊的房子感兴趣,他们一定买北上广深市中心的房子。

尤其是这两年疫情反复,各行政区“与邻为壑”的情况反复上演。

如果居住地在一个省(市),工作地在另一个省(市),比如家住北三县,但每天要去北京上班的打工族,眼下就彻底傻眼了……

把房子买在中心城市的行政辖区内,会相对更安全。

写到这里,力哥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为什么绝大部分房子,其实并不值得我们投资。

马路上到处都是“总价低,不限购”的房产广告,虽然简单粗暴,却能击中人心。

可惜,“总价低,不限购”的房子,不管是偏远小城的房子、商住两用房、商铺、写字楼、远离城市的海景房,甚至小产权房,从投资角度看,绝大部分都不值得入手。

都年了,赚钱越来越难,买房真要谨慎点。

本文首发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