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浏阳八大书院中两座同年修建的书院
2023/9/25 来源:不详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6169821.html
之前末斋写浏阳书院文化开创者杨时提到了“浏阳八大书院”,分别是东乡的洞溪书院、围山书院、狮山书院,南乡文华书院,西乡的金江书院,北乡的文光书院、石山书院以及县城的南台书院。今天就写写其中两座始建于道光二十一(年)的书院,东乡古港的狮山书院和南乡文家市的文华书院。
同治《浏阳县志》狮山书院、文华书院狮山书院(浏阳东乡古港镇)
博我以文,拔乎其萃。
浏阳狮山书院石柱清道光六年(年)浏阳知县赵瑜(云南大和举人)来到古港禁止挖山烧石,于是令士绅捐资购买癞石山(磊石山)山麓狮子脑作官山,并于道光十年(年)在狮山上建文昌阁,旁立义学,为狮山书院的前身。道光二十一年(年)李芸(字香洲)、王应选、汤诰、王应苹等募资,请浏阳知县胡泰阶(字芝房)出面拓建书院,胡泰阶将之和南乡募资建文华书院一同请示湖南巡抚吴其濬获准,于是在文昌阁义学基础上拓建为狮山书院。咸丰二年(年)浏阳征义堂周国愚派邓万发、曾国珍等突袭古港,在狮山书院击毙古港团练廪生王应苹,并放火烧了狮山书院。咸丰十年(年)李芬等募资请浏阳知县蔡式钰(甘肃武威进士)出面迁建于高唐山,仍保留狮山学院之名,增建树人馆、思贤堂、乡善堂等,两年建成。
光绪三十三年(年)狮山书院改为狮山公立高等小学堂。年辛亥革命后兴办新学,取“博我以文,拔乎其萃”之意改名文萃学校。年开始办中学,更名为湖南狮山私立初级中学,年改名为浏阳县第三初级中学。年开办高中班,更名为浏阳县第三中学。
同治《浏阳县志》学校狮山书院狮山书院青石牌匾“狮山书院”青石牌匾长2.24米,宽0.97米,重达三百余斤。左侧刻有“咸丰己未年”。流失在外百余年的狮山书院青石牌匾由浏阳三中届毕业校友李思思从湖北购回赠送母校的。
《浏东狮山书院志》同治九年(年)狮山书院董事浏阳李芸(字香洲,常宁县教谕,补用同知直隶州候选知县)创修《浏东狮山书院志》,可惜院志还未完成就去世了。浏阳秀才萧振声(字润生)接替完成院志,并于光绪四年(年)刊行。
彭舒英(号石庵,长沙人)、程人炽(改名程惠吉,字炳堂,宁乡人,道光十五年举人)、李传敏(字慧超,一字逊吾,平江人,道光十二年举人)、曹光汉、吴敬树、许如骏(长沙人)、柳先赓(长沙人,道光二十年解元)、陈伊鼎(陈作新养父)、袁懋森(字子诚,号省斋,长沙人,道光二十年举人,历主浏阳南台、狮山、洞溪、文华各书院)、程椿寿(榜名梓材,字少炳,宁乡人,咸丰元年举人)、左宜、胡钧学、但复旦、宁辉钺、王介祺、文德基等先后任狮山书院山长。
文华书院(浏阳南乡文家市镇)
以文会友,为国储才。
文华书院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上世纪60年代的浏阳文家市文华书院道光十九年(年)浏阳知县胡泰阶到文家市察看文昌宫,提议将之改为书院兴办义学。道光二十一年(年)刘大馥、甘崇勋(字青圃,南乡沙溪人)、陈蕃庶(字晋堂,南乡下沙溪人)、刘大镛、李南雅等呈请知县胡泰阶募建书院,书院取“文章华国”之义为“文华书院”。咸丰元年()由于学院斋舍偏窄,彭万成、甘崇勋、李南雅、刘大镛、刘大馥、陈蕃庶等请浏阳知县赵光裕(字笛人,浙江仁和进士)出面续捐增修,同治二年(年)刘大礼、甘崇勋等倡捐给县南学子乡试、会试的费用。同治三年、八年均有修建。光绪三十三年(年)文华书院改为文华公立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年)推行新政,文华书院改制为学堂,更名为里仁学堂,“里仁”取自《论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门联“以文会友,为国储才“。
文华书院全景年里仁学校设为高等小学。年秋收起义在里仁学校会师,作为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里仁学校在年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辟为秋收起义纪念馆。里仁学校迁址至紧邻学校东后侧的山桐窝。年整体搬迁至文家市集镇北面的南川河边,年正式落成。
同治《浏阳县志》学校文华书院同治《浏阳县志》学校文华书院同治《浏阳县志》学校文华书院浏阳知县赵光裕作《文华书院落成碑记》,彭梦彰(江西举人)、袁懋森(字子诚,号省斋,长沙人)、浏阳的邱庆钧(字力人,西乡枨冲人,嘉庆二十三年举人)、陈蕃庶(字晋堂,南乡下沙溪人,道光二十一年岁贡)、陈运精(南乡金刚人,同治六年举人)、刘信庚(北乡永安人)等曾任文华书院山长。甘恩锡、罗章龙、陈世乔、甘恩藻、邱录平等曾任里仁学校校长。
同治《浏阳县志》职官知县赵瑜胡泰阶浏阳这两座同时期修建的书院,特别要记住一位浏阳知县的名字,他叫胡泰阶,字芝房,浙江会稽举人,道光二十一年署浏阳知县,是他将乡绅们募建书院的请求呈上给当时的湖南巡抚吴其濬(字季深,一字瀹斋,别号吉兰,号雩娄农,河南固始状元)获准才得以修建狮山书院、文华书院。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风雨,狮山书院的老建筑几乎早已消失不复当年,仅剩下那麻石柱和青石牌匾。而文华书院因特殊原因得到很好的保护,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不过时至今日,两大书院传承的教书育人的使命始终未曾改变,一批又一批的浏阳学子从这里走出去,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