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绣花式改造吸引年轻人
2024/8/14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而京城的隆福寺,年代记忆传承不息,那记忆总与“热闹”相关。朝廷的香火院,京师的大庙会,“四零后”“五零后”记忆中的人民市场,“六零后”“七零后”记忆中的繁华百货与市井烟火。种种原因,关于隆福寺的时代记忆曾一度“断层”,长达十余年的冷清,让这里几乎变成了一个老迈的地名与陌生的地标。年,对隆福寺地区的“绣花式”保护与更新工程开始了,这是一次兼顾历史与现实的再造,慢工出细活,古老的隆福寺,或许恰恰需要这样的等待与回归。如今,闲置老食堂变身为新锐美术馆,废弃旧车库改造成冰雪运动店……在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街中,一个古典又时尚的新园区逐渐成型,曾经的老地标开始拥抱“新国潮”。其中,一期项目已于年落成开业,二期项目有望于年底正式亮相,三期项目正在筹备启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年轻的小于目前在隆福寺文创园一家书社工作,也是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他没见证过那个充满市井气息的隆福寺,只在长辈们的闲聊中听过那时的繁华与“时尚”。不过,他觉得如今的隆福寺就很好,“有特别独特的美”。3月24日,隆福文化中心。新京报记者王颖摄融合当代时尚住进古典空间三月下旬,春光明媚。走在隆福寺园区,时尚和古典相结合的气息随处可见。一栋两层小楼,特意保留着旧日的红砖,加以改造之后,变成了一处具有历史印记的创意空间。一块牌匾,如果停下脚步,仔细探寻它的故事,就会发现它已经经历数百年沧桑。从安静的书店中走出来,推开一扇不起眼的大门,绚烂的光影立刻倾泻而出……隆福寺园区九层的文化中心里,正在进行一场潮流艺术展。文化中心被设计成古典的中式宫殿模样,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无不具备,更多了一点厚重与传统。看起来似乎和潮流艺术无关,但展览的策划人许楠介绍,他们是特别找到这里的,就是想要尝试在一个古典的环境中,融入当代艺术的成果。进入展厅,展示的艺术品五花八门,既有融合了传统技艺的作品,也有融合了动漫、时尚符号的作品。许楠介绍,艺术展汇集了众多名家作品,有很多流行的元素,但放在古典的空间中却并不突兀,“我们尝试着做一些破界的事情,比如以现代的视角,去挖掘传统的资源。再如我们打破原有的美术馆展览的形式,把现代艺术放在一个古典的环境中,然后发现,这些行为其实并不突兀。”文化中心是隆福寺园区中的重要区域之一,作为专门进行文化活动的产地,这里举办过非遗展、艺术展、时装秀、音乐会等多种活动,也多次举办过类似的展览。在古都北京的中心,隆福寺文创园巧妙融合了古典与时尚,引领更多年轻人感受传统非遗与现代艺术的碰撞。隆福寺园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地带,毗邻故宫、王府井,沿着隆福寺街一路看去,很容易发现,这个时尚的文创园区,其实连接着太多大大小小的胡同、四合院。这也是隆福寺园区最特殊的地方,这个曾经承载着北京市井文化的地方,在新的时代里,如何调和时尚和传统的关系?据介绍,这一问题在园区一期项目改造时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在隆福寺园区,许多看似新的建筑,其实都是利用原有的老建筑翻修、改造、增添而来,这种混搭式的改造状态和原则,使得隆福寺园区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本的特色。3月24日下午,隆福寺园区,游玩的年轻人停驻休息。新京报记者王颖摄在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原有的老建筑被保留了下来,一些无法保留的,也尽可能地将盖房子的砖瓦保留下来,以使得新的建筑能够融入原有的环境中去。“在风貌上,我们并没有使用极具现代化的设计,而是结合老城整体风貌以及周边的建筑特色,进而进行改造。”园区负责人说。回忆商业老街热闹数百年对老北京人来说,隆福寺是北京市井文化最经典的记忆之一。而且这种记忆,几乎可以说是一代代“传承有序”,热热闹闹了近六百年。隆福寺始建于明朝年,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也是那时的核心商业区。清代又一度成为京城最重要庙会之一,并因其以书籍和高端艺术品交易的特色,被称为“文庙会”。民国初年,书店业继续在此地兴盛,店里不乏珍本、孤本,连当年的北大教授胡适都劝学生常去隆福寺逛逛,因为“那里的书店掌柜不见得比大学生懂得少”。北京“四零后”“五零后”一代人,对隆福寺依旧印象深刻。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被建成东四人民市场,隆福寺由此成为当时北京人最重要的商品供应场所之一,从油盐酱醋必需品,到自行车这样的“大件”,应有尽有,与百货大楼、西单商场和东风市场并称为北京四大市场。即便在如今,隆福寺周边胡同里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小时候逛市场的故事,“市场上衣食住行全都有,不用去别的地儿,平常想要的,这里都能买全了。”在隆福寺附近的胡同里,一位老人回忆说。曾经在隆福寺街卖了很多年金鱼的王德平,还记得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每一家的吆喝都不一样,腔调不同,唱词也不一样。人们从熙熙攘攘的市场走过,每一家商户卖什么东西,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在东四人民市场的基础上建起了隆福大厦,那是当年京城少有的最气派的百货商场,商品种类齐全,价格公道,还安装了稀罕的电动扶梯与中央空调,人气进一步攀升。再结合百货商场周边的各种早点摊位、服装摊位、小吃摊位、小商品摊位,区域客流极大。整个隆福寺地区,继续成为北京“六零后”“七零后”的深刻记忆。可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因为种种原因,隆福寺商圈的人气儿消失了,这一沉寂就是将近20年,多次改造也无济于事。这段时期,京城的消费地标、时尚地标四处开花,偏偏就漏过了隆福寺,年轻人对这里的记忆也首次出现了“断层”。直到年,北京开始对这里进行新一轮的优化提升,这一次走的是规划设计先行,下的是精品水磨工夫。久久为功之下,隆福寺逐渐重回大众视野,大气、从容、面貌一新。在这一轮隆福寺的改造过程中,项目格外注重新与旧的融合。园区负责人介绍,“在建筑形式及空间布局上,我们将隆福寺的新与旧进行了较好的融合,在有效实现业态定位初衷的同时,也取得了周边原住民以及对这里有着深厚记忆人群的认可。而通过空间设计,隆福寺与周边居民形成了一种对话,一种默契。我们通过打造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注意边界控制,营造古都风貌景观、保留隆福寺历史轴线,提升胡同步行动线的适宜感。”如今的隆福寺,和王德平记忆中的又有些不同了,吆喝声已经远去,文化气息日益厚重。“隆福寺园区自改造提升以来,就深度聚焦年轻、潮流、时尚的消费群体,我们与全国优质文化资源对接,围绕演艺、潮流艺术展览、户外运动、电子竞技、网红美食、潮品快闪等核心元素,推出囍市、NEED市集等多场活动。”园区负责人介绍道。年8月9日,隆福寺文创园区,晚上前来的市民络绎不绝。李凯祥摄过去“南有夫子庙,北有隆福寺”,明清这里不少书局,一直是各地进京赶考的士子购书与交流的场所,“文化消费”对隆福寺来说从不陌生。如今聚焦文化与创意,对隆福寺街区来说,其实恰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归。变化“绣花式”的改造提升隆福寺的变化,从年开始。当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隆福寺地区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项目,隆福寺园区覆盖范围内,采取片区式更新的形式,分三期改造。第一期改造的时间,远远超出了想象。园区负责人介绍,和以往城市开发建设的方式不同,可以说是“绣花式”的改造与提升,其中仅设计方案就经历了数十次的优化与调整。隆福寺园区所在的区域,保存了大量的胡同和传统院落,还有许多原住居民在此地生活。如何能与这里的环境相融合,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该负责人介绍,隆福寺项目拥有错综复杂的胡同和几千个大小院落,所以在空间设计上一直注意边界控制,“我们重点营造古都风貌景观、保留隆福寺历史轴线、提升胡同步行路线的适宜感,保留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及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以及原有的曲折动线,让消费者在享受现代消费场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历史文化的痕迹,形成全方位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年,园区一期工程正式落成,7.5万平方米的一期开门营业,成为一个融合了城市书房、美术馆、艺术街区、共享办公等的全新文创生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体验着文化影响力的不只有游客和消费者,园区的经营者本身也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成长。“商户之间交互式的相处模式,也是我们着力打造的重点。每家店虽然都各具特色,时尚、前卫,但相处模式却像是老北京院子里的街坊四邻。同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加强街区式发展,形成更有活力的开放空间。”园区负责人说。创新“展览+演出”的文创魅力在这处开放空间里,商户和顾客都能感受到它的多元与包容,园区里甚至有一处“隐藏”市集,每次开集都会有不少市民前来“赶集”。年2月,隆福寺园区内,一个名为“大娃怪市”的时尚集市开幕。集市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部分就在大厦一层。集市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家左右的摊主,包含复古手作、原创设计、黑胶唱片、怪奇玩具等,还设有顾客闲置跳蚤区、拍卖会、相亲角、限时动物领养等。在园区大厦一层大厅,还留有集市上的木制仿古摊位,这里也是园区文创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平时不“赶集”的时候,还有一些常驻的文创单位营业。集市旁边有一家名为更读书社的书店,书店面积并不大,但却被设计成了许多不同的功能区,有书架、阅读的空间,有各种动漫周边产品的展示区,还有小小的活动区。就在前不久,这里还举办了畅销漫画《一人之下》的线下签名活动。更读书社的斜对面,是一个叫作“大麦新空间”的演艺空间。和普通的剧场不同,观众们可以在演艺空间感受沉浸式互动戏剧,自己也当一回剧中的人。城市书房、美术馆、艺术街区、共享办公……众多的文创企业,汇聚在大厦的一层,一层中间宽阔的走廊,则成了天然的文化交汇地。在汇聚人气的同时,隆福寺园区本身也在不断富集周边的文化资源。“当前,人们对文化和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敏感、细腻,这恰恰也是隆福寺园区所擅长的。”隆福寺园区在建设之初,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园区负责人称,“因此我们举办了许多最具时尚前沿代表性的文创活动,同时联动周边文化资源,依托人艺等戏剧演出场所及中国美术馆、嘉德艺术中心等艺术展览场所,形成展览+演出聚集的文化艺术体验区,打造集聚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消费新热点,不断形成区域文化效应。”规划“金三角”承载文化消费年,隆福寺地区被纳入北京市“两区”重点园区,在多项开放政策支持下,园区的文化金融、文化艺术消费产业链日渐完善。在地图上,故宫、王府井、隆福寺,这三处知名文化地标,连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被称为“文化金三角”,三角形的辐射范围内,还有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多家文化单位,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北京市东城区打造“文化金三角”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隆福寺园区的发展。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金晶介绍,年,北京市东城区出台《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导则》,在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智慧设施建设、运营管理、产业发展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园区建设。同时,东城区还挖掘老旧厂房存量资源,加快推进老城保护更新,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打造更多运营规范、特色鲜明,产业聚集度高的文化产业园区,利用老旧厂房、平房院落等疏解腾退空间建设文创园区、文创空间,进一步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生态。在隆福寺园区,二期工程已经在紧张建设中。记者在现场看到,在隆福广场东南方向,被围栏圈起来的现场中,工人们正在施工。据介绍,二期工程主要围绕地铁织补地块开展区域建设,包括隆福寺东院、隆福寺南坊及长虹影城项目等,预计在今年底即可实现项目整体亮相。二期项目的推进,极大地扩展了园区的容纳能力,据介绍,一期项目有40家企业入驻,二期落成后,则可以再引进家文创企业。“文化金三角可以理解为文化消费区,是文化产业转化为文化消费的承载地。隆福寺正在通过创造更多新文化、新空间、新生活的新业态,以及更多新娱乐、新体验、新消费的新模式,为文化金三角的建设增加亮点。”园区负责人表示。未来打造年轻人心中的隆福寺老一辈北京人,大多会怀念隆福寺的市井气息,年轻人们对园区的期许,则多了一点时尚、潮流的色彩,同时充满了文化感。这两者并不矛盾,就像北京这座城市一样,它是全新的,也是古老的,是厚重的,也是前沿的。小时候就在胡同里长大的咖啡馆主理人韩璐琪,一直觉得在胡同里开一间咖啡馆,是一件时尚又好玩的事情。年,隆福寺园区一期项目落成招商,韩璐琪在这里开了她的第一家咖啡馆。“我小时候就住在附近的胡同里,经常来隆福寺,觉得这里的商业氛围挺好的,所以这里改造完成后,就首选了这里。”在韩璐琪看来,改造后的隆福寺,那种“又老又新”的状态,有点像她小时候胡同里的咖啡馆,“这其实就是北京的特色,既传统又时尚,我觉得这个特色不能丢。但同时,我们是新一代北京人,也想在这里做一些我们这一代人喜欢做的事情。”年7月17日,隆福寺,市民前来参观合影留念。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在更读书社工作的年轻人小于,也是胡同里长大的老北京。但不同的是,没有亲眼见过那个充满市井气息的隆福寺,“老一辈的人们会说起隆福寺的繁华,但我觉得,现在的隆福寺也有它独特的美。”在未来,更多的变化将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涌现。年初,北京市东城区印发了《隆福寺园区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年)》。方案显示,隆福寺三期建设内容,将开展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及恢复性修建,改善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并更新城市空间,打造以博物馆、设计师工作室、国学馆、书吧等复合功能为主的四合院传统风貌区,延续隆福寺的历史文脉。《方案》显示,隆福寺正在全力推进“数字隆福寺”建设,聚焦消费者、管理者、商户,开展数字化管理、消费和运营建设,为人们带来多元化、沉浸式的消费体验。一个升级后的隆福寺正在不断打造中,它既古典又新潮,在老城区引领新潮流。新京报记者周怀宗郭薇赵亚楠李欣侗编辑张树婧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