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建全过程垃圾分类模式

2024/10/2 来源:不详

你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6/5792156.html
从源头、收集转运到末端,北京市朝阳区建全过程垃圾分类模式。图为志愿者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千龙网发从源头、收集转运到末端,北京市朝阳区建全过程垃圾分类模式。图为分类垃圾箱。千龙网发千龙网北京7月6日讯(记者查甜甜)居民生活垃圾扫码积分兑换物品;鼓励定时定点投放,让社区生活垃圾不落地;设置垃圾中转站,拒绝垃圾露天堆放带来臭味及渗露;引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生产线,使建筑垃圾原地“变废为宝”……如今,垃圾分类日益成为朝阳区居民生活中的一种时尚,被分类的各式各样垃圾也都能找到自己的新“归宿”。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尝试,逐渐形成了从前端投放、收集、转运,再到末端处理消纳全过程特的有垃圾分类、处置模式。截至目前,朝阳区积极引导居民从源头精准分类,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小区达近千个,建设垃圾中转站17个,有效解决前端垃圾清运不及时的问题,百余座垃圾楼紧锣密鼓改造中,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功能不断完善,7座垃圾处理厂末端分类处理,并最大实现资源再利用。建17个垃圾中转站增加前端垃圾清运频次朝阳区是首都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一些小区产生的垃圾往往因运输路程遥远、交通拥堵等原因得不到及时清运。为解决这一问题,朝阳区在全区范围内专门建设17个垃圾中转站,用于临时存放其他垃圾,这样不仅大大减少前端垃圾清运半径,增加清运频次,还有效避开高峰期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垃圾运输到中转站后仅是临时存放,待避开交通早晚高峰及远端垃圾处理厂清运车排队高峰时段,再进行运输,大大提升了清运效率,同时我们坚持按照压缩、密闭、称重、环保的原则进行管理。”朝阳区环卫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介绍,朝阳区建设的17个垃圾中转站不同于普通垃圾楼,每个中转站都有5个垃圾转运箱,每个转运箱容积为25立方米,转运规模为吨/天。中转站采用半地下模式,噪声、臭气、污水控制在地下,且配备降噪、除臭、防渗等环保设备,不产生二次污染,同时采用气相净化和等离子技术处理异味,通过负压收集,实现杀菌消毒、祛除异味,渗沥液也是单独收集后,抽运至渗沥液处理设施处理。不仅如此,散装垃圾进入投放口后,先进入压缩设备,通过挤压后再进入箱体,实现垃圾减容压实的功能。截至目前,有10个站建设完成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分别是孙河站、来广营站、高碑店站、黑庄户站、金盏站、石各庄站、豆各庄站、观音堂站、黑桥站、东坝站。其余中转站也已基本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场内道路、草坪铺设等收尾工作。除中转站外,朝阳区在全区范围内还建有垃圾楼座,承担收集转运任务,目前余座正在紧锣密鼓征集改造中。其中,双井桥东密闭式清洁站位于三环双井桥东侧路南,服务劲松和双井两个街道的11个大型社区,8个公寓大厦和4个商铺单位的垃圾收集、转运任务,平均日清运生活垃圾28吨,厨余垃圾5吨。该垃圾楼已率先升级改造完毕,共配置3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设备,其中其他垃圾箱(灰色)2个,厨余垃圾箱(绿色)1个,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功能。不仅如此,楼内还设置了高频读卡器,当运送垃圾的车辆进入垃圾楼时,系统会自动读取安装在车辆上的标签信息,识别垃圾来源主体信息,结合垃圾收集箱底部支座上安装的称重传感器,可自动将垃圾重量归入该主体的账户信息中,实现垃圾精确计量和源头可追溯。厨余垃圾、餐厨垃圾收集量全市占比最大垃圾有序运输至中转站的前提是源头的精准分类,在朝阳区,不少小区创新形式,以“互联网+垃圾分类”、积分奖励、有偿兑换、上门收集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居民从源头精准分类,朝阳区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相关意见与行动计划,对朝阳区的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进行详细规划。位于高碑店北路的白领家园小区共7栋楼,居住着余户居民,多为企业白领。小区入口处墙体描绘绿水青山的彩绘图、道路两侧以及绿化区域的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和花草牌、文化广场周边的“垃圾家族漂流记”科普小道,这里处处散发着低碳环保的浓厚氛围。据了解,小区今年全面推行“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方式,不仅投放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设置大件垃圾投放点,两个特殊的“垃圾桶”——堆肥箱,还可以把有机垃圾变成活性肥料,免费提供给居民。这一系列新颖的方式,大大提升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兴趣,让垃圾分类成为小区的一种新时尚。刚进入小区,五颜六色的智能垃圾分类设备显得格外醒目,记者上前了解到,该设备按照塑料、金属、纸张、塑料瓶、玻璃等回收类别分为四个自带称重功能的回收箱,居民通过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