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礼儿少了年味淡了这些习俗仍在生长,别把

2024/10/14 来源:不详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新华社资料图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儿即将唱完,转眼新春又至。在浓郁的喜庆气氛里,那些北京过年的“老礼儿”您还记得吗?有多少已被悄悄淡忘,又有多少仍在延续?老人们常觉得“年味儿”淡了,到底“淡”的是什么?……让我们来听听民俗专家们的看法。那些被“简化”的老礼儿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哪些“老礼儿”在时间的推移中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呢?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建中指出,过去过年有两个方面的主题,一个“求吉”,另一个是“辟邪”。“现代社会,许多与神明崇拜相关的‘辟邪’思想日渐淡化,如今过年主要是图个‘吉祥’。”而与之相关的,过年的“避讳”、“禁忌”习俗就被慢慢淡化了。北京民俗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朱羿告诉记者,过去,在老北京正月初一到初五,有许多禁忌。比如:“忌门”——初五以前,妇女不能出门。无论成人还是小孩,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万一失手打碎了东西,要说句“岁岁平安”。有些事情被人认为有象征意义,也不能做,如:不能用刀,认为刀主凶杀;不能动针,认为动针就会长针眼;不能动剪子,认为会引起口舌是非;不能扫地,否则就是把自家的“财”扫出去,会受穷。初五前不做饭,只吃年前做好的年菜。“这些都是过去的风俗习惯,并非严格执行。但是,大家都避免做这些犯‘忌’的事情,这就是习俗的约束力量。”新华社资料图另一个逐渐被淡化、简化的年俗是“迎神接祖”。在过去,正月初一子时以后被认为是迎神接祖的时刻,这一时刻举行的礼仪是十分严肃的。每家都有预备好的“天地桌”,放置在院子中央,或者上房正间门外东侧。天地桌要在除夕前准备好,要有桌围子,桌上立有“全神马”或者“百分”,前面摆设五供、敬神钱粮和供品。供品有蜜供、套饼、面鲜、水果以及糕点、干果等。十来年前,朱羿曾在北京高碑店村做民俗田野调查,得到的口碑资料:过去每年春天,红炉点心行的人就到村里预先征订蜜供,订者按月摊钱。“现在能做蜜供的人已经很少了。近几年,北京东岳庙都是到海淀区红沟涧村订做蜜供,每具三尺高的蜜供元。”“年味儿”真的淡了吗?春节将至,街道、社区处处布置得张灯结彩;各种喜气洋洋的年节庆典层出不穷;“网红博物馆”故宫推出盛况空前的“宫里过大年”活动又火了一把……在如此浓厚的节日氛围之中,为什么还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依然“怀旧”,觉得“年味儿”淡了呢?中国节日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认为,淡的并不是“年味儿”,而是年节期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以前相对淡薄了。“年节之间,亲戚朋友互相上门走动、拜年,图的就是一个人情味儿。”就拿古老的年节习俗“拜年”来说吧,一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老北京仍保持着“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拜到十六”的拜年风俗。按北京的老规矩,大年初一是本家同宗拜年;初二给亲戚拜年,包括姑姑、姨、姐姐、姥姥、舅舅、岳父等家,都要去拜年;初三之后则是给老师、同年、朋友拜年,可以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及路途近便等来安排日程。大家在路上遇到熟人,也要互相拜年。“如今,大都市里生活节奏快,家庭的组织形式,由大家族变成了小家庭。便捷的生活条件,让人们的许多需求不再依赖家族亲友,人与人之间的走动就相对少了,没有过去那么热情、频繁了。”人情往来的相对变淡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萧放认为,好的一面是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而不好的一面就是“孤独”。“没有人情的表达,家庭就不是一个有温度的家庭,社会就不是一个有温度的社会。”萧放认为,在这方面,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做出改变:平时不走动的亲戚,走动一下;好久不联系的老友,问候一下;新的联络方式层出不穷,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6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